您的位置:首页 > 人物对话 > 无锡市锡山秦氏

无锡市锡山秦氏

发表于:2024-10-25 11:31:49

    锡山秦氏家族是江苏无锡著名的世家望族,族人在科举和文学领域都颇有建树。据《锡山秦氏文钞》记载,家族“盛于明清两代,先后四百余年”。其间诞生了34名进士,77名举人,13名翰林,可见其科举成就之高。 锡山秦氏还是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后裔,家族中历代文人留存诗文著作总共高达四百多件,可见其文学论著之丰。虽然家族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,但是直至近现代,锡山秦氏仍然人才济济,这与其具有优秀的家族文化和积极寻求转型息息相关

    1. 家族演进:曲折求变

秦氏家族自北宋秦观起经历几世乔迁后,秦观的第十一世孙秦惟祯迁家至无锡富安乡定居,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锡山秦氏。

该家族的演进过程历经坎坷,却总能在危机时刻化险为夷,没有就此湮没在历史洪流之中。

    1.1. 逐步起势

锡山秦氏和许多世家大族的发展规律类似,由耕读逐渐向仕宦转变

    明朝天顺三年,秦夔和秦孚参与科举考试,同时中举。后来秦夔又中进士,成为家族中第一位进士,官至江西右布政使。从此,锡山秦氏开启了科举入仕的漫漫道路。

    至明朝弘治六年,秦金中进士,后官至吏、户、礼、工、兵五部尚书,历三朝任太子太保,时称“九转三朝太保,两京五部尚书”。

其为官多年,平息寇乱,政绩斐然,使锡山秦氏家族的仕途发展到达一个高峰。

437c3962d1638f576446c5e989657a9483619e9a.png

1.2. 几经起落 由于明朝中后期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能和世道混乱,以及清朝初期满汉关系复杂,锡山秦氏的科举形势逐渐没落。

这一期间,秦氏族人或拒绝应试终老田间,或放弃仕途归家侍亲。后来清朝廷发展逐步稳定,逐渐开始吸纳江南人才,锡山秦氏才重新拾起科举之业。

声誉最大要数秦松龄一支。秦松龄于顺治十二年中进士,选内翰林国史院庶吉士,后因科考案被免官。其子秦道然于康熙四十八年中进士,官翰林院编修。

可惜好景不长,雍正继位后严厉打击其他皇子的力量,由于秦道然是康熙皇九子允禟的老师,便受到株连,锒铛入狱,家族财产全部充公,并没收了锡山秦氏最为著名的家族园林——寄畅园。 锡山秦氏一夜之间跌入谷底,家徒四壁。

1.3. 再度崛起

锡山秦氏并未就此沉寂,而是凭借科举和家族名望再度崛起。

秦道然之子秦蕙田在贫寒疾苦的环境下仍然苦读诗书,最终在乾隆元年中进士一甲第三名探花,授翰林院修撰。

秦蕙田向乾隆上疏,替父求情,愿以官职赎父亲之罪。乾隆应允,并归还寄畅园于秦家。秦道然获释时已年届八十。

后来秦蕙田官至礼部侍郎,工、刑两部尚书,深得皇帝赏识,使家族再次走向兴盛。

0c2be2e1b024710163eec92f73a5cd70a3697632.png

1.4. 寻求转变

到了清朝末期,时局动乱不断,战事频发,加上西方科技与文化的冲击,对许多世家大族造成了毁灭性打击。

锡山秦氏家族面对时局的变化,积极转型,逐渐由科举入仕转向以科教和革命为轴心的发展模式

这一举措使得他们在面对动荡社会环境时仍然能稳健发展,并培养出许多不同领域的人才。

如秦瑞玠,近代著名法学家,著有《著作权律释义》;秦道源,近现代著名病理学专家;秦同洛,石油开发工程专家;秦基,无线电侦查专家……

2. 家族转型:积极进取

锡山秦氏家族的转型呈现以技术实干立家投身革命两个特征。

而家族的转型并非一蹴而就,这其中离不开锡山秦氏族人思想的觉醒和坚定的改革决心。

2.1. 实干立家

清朝末年,秦氏族人纷纷由科举为业向实干立家转变,典型如秦炳文一支。

秦炳文是道光年间的举人,曾任户部广东司主事。

其孙秦宝钟为光绪七年无锡秀才第一名,但他后来意识到了清朝廷的落后,并没有再继续考取功名,而是饱读翻译而来的外国著作,力求经学致用。

他还与裘廷梁、俞复、侯鸿鉴、杨荫杭等人成立了反清革命组织“励志学会”,并改族内的秦氏私塾为秦氏公学。

秦氏公学是当时无锡最早的新式公学之一,秦宝钟在此教书育人四十载,为秦氏族人整体思想的转变起了很大作用。

其子秦岱源受家庭教育的影响,东渡日本学习技术,学成后归国,先后任京师大学堂工科教授,吉长铁路机务科长。

由秦炳文一家可以发现家族转型的两个重要转折:由科举入仕向无意仕途的转变,和由传统教育向海外留学接受新式教育的转变

0c65f803564d0548ebbc89c448323ce111e5c0f8.png

优秀杰出人物秦邦宪

    秦邦宪(博古)故居
    无锡有个来自扬州的望族——寄畅园的秦氏家族,其祖先是北宋词人秦观(1049 ~1100,字少游)。秦氏后代子孙多为朝廷高官。
1925年,秦观的3 2代孙秦邦宪(1907 ~1 946),在上海大学读书时参加中国共产党。1926年,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时,秦邦宪加入王明的圈子。取俄文名“上帝”,译音“博古”。1930年5月回国。1931年6月,斯大林指定王明为中共中央代理书记。同年9月,王明去苏联,指定秦邦宪为临时中央政治局书记和负责人。秦邦宪文章写得不错,打仗十分低能。1933年,秦邦宪在江西革命根据地与李德推行冒险主义,致使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失败,长征途中湘江战役又使红军损失三万多人。1935年,在遵义会议上被解除中共最高领导职务。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,中共中央组织部长,新华通讯社社长等职。中共七大当选为中央委员。1946年4月8日,因飞机失事与叶挺等人一起遇难。
无锡市崇宁路112号,有一个清代建筑群,东西两轴共四十余间,原是无锡名流、秦邦宪的族叔秦琢如的家宅“既翕堂”。1916 年至1921年,秦邦宪随父母租赁其第四进,居住六年。现为“秦邦宪故居”,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。